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七月十五(2)  (第1/2页)
    
七月十五(2)
    骆安只顾着说书信是被东厂拿了去。    王蔚卿却一心觉得,他是在装傻。    厂卫同为天子办事,职能重合,争权争利的龃龉只多不少。    两方酷吏的头目,面子上和和气气,心里却不知把对方杀了多少遍。    王蔚卿虽然贵为司礼监的秉笔太监,相伴于御前,但他知道,若是论起亲厚,他远远比不上兴王府出身的骆安。    正德十六年,先帝落水后缠绵病榻,未曾留下一儿半女,就撒手人寰。    其父母伉俪情深,未有嫔妃,除了先帝亦无所出,也无手足兄终弟及。    新帝的人选,自要在堂兄弟中选。    杨阁老与诸位老臣商议,由先帝堂弟、兴献王世子继承大统。    嘉靖帝非弘治帝亲子,与正德帝仅是堂兄弟,礼官认为继位不合礼法,应由新帝入嗣弘治帝膝下,奉其为皇考,再名正言顺,继承皇位。    新帝却执意追封已死的兴献王,要求为其议定入太庙之事,追其为兴献帝。    首辅杨廷和第一个不同意,君臣开始了长达三年的拉扯。    王蔚卿那时候还未爬到如今的位置,但他在司礼监侍奉多年,有非常敏锐的政治嗅觉。    他冷眼旁观,判定这并非一场简单的议礼。    先帝而立之年染病崩逝,来不及交代好后事。只有十四五岁的新帝入京继统,主少国疑。    旧臣派与新帝党,冠冕堂皇地讨论礼法道德、祖宗规矩,争的也并非谁是爹,而是日后这个大明谁说了算。    嘉靖三年,这场议礼以杨廷和请辞、张璁入阁为界,暂时告一段落。    旧臣遭逢清算,新秀扬眉吐气,权柄最后还是落入这个未及弱冠的小皇帝手中。    这中间文武百官,死于午门廷杖、诏狱酷刑之人不计其数。    直到血洗朝堂,才再无异议。    王蔚卿在这场纷争之中偷了个巧,在胜负未明之时,就急急忙忙站到了陛下的身边,从而获得宠幸,身居高位。    但即便这样,他依旧比不上锦衣卫的骆安。    骆安出身兴王府,潜龙之臣,是圣上的正牌嫡系。    就算王蔚卿的投名状交得早,在圣上心中,也决计比不上这个自幼伴行左右之人。    在与锦衣卫争权争功的数年交锋之中,他没有讨到好处,反而处处背锅。    生了一肚子闷气。    趁着骆安入宫觐见,他在骆安的出宫之路上堵人,终于截到了这个病遁的锦衣卫都指挥使。    骆安见人带笑,对谁都客客气气,连着把王蔚卿父子夸了半天,最后也没交代清楚锦衣卫到底有没有拿到那封信。    两方互相纠缠试探,火药味十足地笑脸相对,又在交谈既讫、擦身而过的时候,双双沉下脸色。    王蔚卿铁青着脸回到司礼监,秦文煊也不敢多话。    只简单汇报了一番后面的计划,就一个人出宫而来。    其时天色已经昏黄,再到东厂安顿了一番下属,夜色已经浓重了起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