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宋_第二百二十四章 赵佶禅位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二十四章 赵佶禅位 (第3/4页)

三岁一亲郊制”,即每三年一次,于冬至日这天,在东京城南郊圜丘,由皇帝亲自主持祭祀昊天。….这既与西周天子每年亲自举行祭天礼仪有别,也与后代有司摄事祭天不同。

    “三岁一亲郊制”,据说始于秦始皇,但在赵宋王朝以前似乎并未真正得以实施。

    赵宋王朝的“三岁一亲郊制”,其实是从宋仁宗时期开始的,此后一直被历代的赵宋皇帝严格奉行。

    喜欢热闹奢华的赵佶,向来对举行大礼格外重视,他在位的这二十五年间,亲自主持的大礼达十八次之多,包括南郊大礼和明堂大礼。

    祭天的仪式很隆重,也很烦琐,往往需要准备很长时间。

    就在这期间,北边的关报,像雪花一样涌向枢密院。

    蔡攸认为,若此时上奏这些关报,会破坏郊礼喜庆的气氛不说,没准还会破坏赵宋王朝的祭祀,将对赵宋王朝的统治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蔡攸将这些关报全都给隐瞒未报。

    而且,蔡攸不仅没把这些关报报告给赵佶,甚至都没有跟宰相白时中和李邦彦说。

    其实——

    蔡攸之所以胆子这么大,主要是因为蔡攸觉得,河东地区有童贯亲自坐镇,河北地区有兵强马壮的常胜军守卫,就算大乾王朝真的入侵赵宋王朝,短时间内也不会打到东京汴梁城的,再急,也不差郊礼这几天,不能因此破坏了赵佶的好心情和赵佶特别重视的郊礼,等郊礼举办完毕了,再将这些事奏禀给赵佶也没有多大的影响。

    可接下来,关报一天比一天急,也一天比一天多。

    终于,白时中和李邦彦也听到风声了。

    白时中和李邦彦赶紧找到蔡攸,问明此事。

    蔡攸见瞒不住了,才跟白时中和李邦彦说了实话。

    白时中和李邦彦在得知了此事之后,担心一旦公开这些关报,将会引起东京汴梁城中的人的恐慌。

    于是,白时中和李邦彦便跟蔡攸一块压下这些关报,不报给赵佶。

    在这段时间,蔡攸、白时中和李邦彦每天都会去都堂偷偷摸摸的商量怎么处理大乾王朝入侵的事,而且每天都会商量到很晚。

    可这三个除了会熘须拍马什么都不会的家伙,哪能商量出来这么大的事的解决办法?

    所以,蔡攸、白时中和李邦彦只是在白白的浪费赵宋王朝宝贵的时间罢了。

    一直拖到童贯都从太原跑回东京汴梁城了,大乾王朝已经大举南下伐宋一事,才在东京汴梁城中传开。

    而直到此时,赵佶还仍然被蒙在鼓里。

    赵佶破格将童贯这个太监封为王,目的就是让童贯坐镇河东和河北,帮赵宋王朝挡住大乾王朝南下,可以说赵佶对童贯是寄予了厚望甚至是重托。

    可童贯却一战未打,就扔下了前线的战事,跑回东京汴梁城。

    从行为上来说,童贯这已经不只是辜负了赵佶的厚望和重托,还已经构成了严重的渎职。

    然而,神奇的是,蔡攸、白时中、李邦彦等赵宋王朝的宰执,不仅没有追究童贯的渎职,还将童贯请到都堂一同商量怎么应对大乾王朝的入侵。….归根究底,还是赵佶亲自任命的蔡攸、白时中、李邦彦等赵宋王朝的宰执实在是太无能了,面对大乾王朝的“突然”入侵,他们真是一筹莫展,半点应对之法都没有,只能将希望寄托于童贯这个统了一辈子兵的人的身上。

    童贯回到东京汴梁城的次日,李存派遣的使臣王介儒和萧容也来到了东京汴梁城。

    王介儒和萧容到了东京汴梁城之后,要求面见赵佶,递交战书。

    可所有大臣都不敢向赵佶引见王介儒和萧容。

    后来,赵佶也不知道从哪听说大乾王朝派遣使臣来出使赵宋王朝,下令白时中和李邦彦以大使之礼接见王介儒和萧容。

    见面后,王介儒说:“去岁你家与金国联合攻打我大乾燕云地区,我家皇帝仁慈,叫你家割让河东、河北给我家,两家以大河为界,再赔偿我家金一千万锭、银两千万锭、绢帛一千万匹,便饶恕你家所犯大罪,可你家却始终没有解决问题的态度,今我家皇帝已下圣旨,必报此仇及吊民伐罪,今我家大军已发,特来告之。”

    白时中、李邦彦、蔡攸等赵宋王朝的宰执大臣,听完王介儒的话,全都大惊失色,喏喏不敢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