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04章 本质是议价权的争夺 (第1/2页)
维持人类社会的本质是什么? 是法律? 是制度? 是生产力? 是技术? 还是道德? 是故事! 人类从开始思考那一刻,便学会讲故事。 试想想,最开始的人类靠什么来凝聚群体、治理部落? 靠共同幻想一个神灵,然后部落的核心成员,将这个神灵告之给部落的每一个人。 只要做了坏事,就会受到神灵的惩罚。 至于这个好坏,也是有标准的,对于部落整体稳定是有利,就是好的,对于部落整体有害,就是坏的。 于是,大家相信了这个故事,不相信的,被淘汰出局。 直到文字的出现,故事的传播范围更大。 这个故事有另一个名字,叫做秩序。 如果要更书面一些,叫做制度、信仰、文化。 并且随着人类部落战争的到来,战败者被迫相信战胜者编造出来的故事。 例如战败者必须接受战胜者的制度、信仰、文化。 后来国家出现,国王也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奴隶天生卑贱,贵族应该效忠王,如果敢背叛,将会得到责罚。 并且国王请来了读书人,为这套故事编写了更加完善、系统的理论。 于是,各地的文明,在各自原始的故事基础上,随着生产力和人口的变化,开始不断衍化,形成文化、习性,演变出不同的王国、帝国。 又因为各自信奉的不同的故事,彼此征战。 奴隶时代,上层告诉奴隶是不能背叛主人的。 封建时代,君王告诉大臣是必须效忠君主的。 直到生产力的突破,新的组织出现,打碎了原来故事的基础,于是又有人说:给他们自由,让他们自由买卖,只有这样,才能繁荣,我们才能赚更多钱。 无论是俗世的律法,还是宗教的条文,本质都是维持稳定的一种秩序,一种大多数人都相信的故事。 试想想,某一天,人们不再听到任何故事,人类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 所以啊,回到赵宁改制的本质上来。 新政,无非是毁灭掉一种旧有的秩序,这种秩序是过去那些贵族们、文人们不断印刻在这片土地上的。 他们告诉老百姓:我们有钱有地位,就能掌握更多的田,享受更好的生活,身份更加高贵,我们即使兼并再多的田,垄断再多的买卖,都是我们应得的。 他们还告诉老百姓:我们提供田给你们种,给你们一口饭吃,你们必须感恩! 他们又聘请了一堆会写字的文人,并且提高文人的地位,那些穿着丝绸的文人不断告诉老百姓,他们是多么的高贵,他们应该享受,他们做的一切都是合理的。 老百姓于是默认了自己一年辛辛苦苦下来,种的地,自己只能拿到极少一部分保证自己不被饿死,其余的似乎应该交给他们。 这叫什么? 这就叫剥削。 剥削靠的从来不是蛮力,是根植入思维里的惯性,这种思维惯性一旦在普罗大众中形成,就会演变成秩序。 就说围攻农政司,杨秉鼓动数十名官员这件事,是发生在颁布《京畿路新农政条则》第二日。 短短一天时间,就有数十名官员敢冒着一定的风险去围攻朝廷新政衙门。 这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