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2章 议和不是金军说得算 (第2/2页)
枢密使生涯中,却被这群文官想方设法的攻击。 连欧阳修这样的大文豪都对他厌恶不已。 最后狄青被贬,抑郁而终。 可以说狄青这样的名将,是被北宋士大夫们联合起来绞杀的悲剧。 歌颂武人? 那是在抽文官们的脸! 北宋有一句诗:满堂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这不是说着玩的。 在大宋朝,“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这句话是深入人心的。 当兵的脸上要刺青,在人们看来这是一种卑贱的象征。 整个社会都瞧不起当兵的。 所以到了后期,北宋禁军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要么是流民,要么是乞丐。 《东京日报》代表的是天子的声音,今日对阵亡将士的歌颂,自然是表明了天子对武人的态度转变。 并且原文也写得很清楚:有国才有家,士兵是保卫国和家的人,他们付出了生命,我们应该尊重他们。 这对21世纪的人来说是太平常不过的认知了,但对于12世纪的宋朝人来说,却是颠覆性的。 其实在宋代,中国历史上国家概念的雏形开始形成。 为什么这么说? 在宋以前,叫做天下,皇帝是天下共主,天下是没有明确的边界的。 就算是三国时期,也没有明确的边界,三股势力称帝后,都认为自己是正统,其他的乱臣贼子。 而到了宋代,澶渊之盟后,大宋与辽国划定明确边界。 这就打破了“天下”这个概念。 进一步影响到意识形态领域,让文人们对华夷之辨更热衷于心,对蛮夷的防范进一步加强。 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国家”雏形的形成。 现在的严峻局势,往坏一点说是可能国破家亡,但往好一点说,为赵宁提供了凝聚内部的机会。 对他塑造“国家”这个概念,起到了一定作用。 就说今天的头条,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 显然,许多人都开始意识到武人的重要性,不再像过去那样歧视武人。 赵宁要的就是慢慢转变人们的思想,要想强兵,就必须让军人受到社会的尊重。 十二月初三,金军并没有等来议和的消息。 十二月初四,还是没有消息。 此时,在一处豪宅中,前少宰唐恪见到了前尚书左丞耿南仲。 耿南仲不仅仅是尚书左丞这么简单,他还是宋钦宗赵桓的老师。 他是一个更加无耻的投降派。 “耿相公。” “唐相公,你突然到我这里来,不知有何事?” 唐恪叹了口气:“耿相公,最近发生了这些事,您应该也知道吧?” “我知道。” “您如何看呢?” 耿南仲说道:“官家御极,总会有自己的想法。” “刚刚守城成功,金人士气也受到了一些挫败,金人主动请求议和,官家却不表态,我听说昨日礼部还在搞一个叫忠烈祠的,供奉那些阵亡的武人,这不是瞎胡闹吗!” 一听说忠烈祠,老谋深算的耿南仲连也阴沉下来。 在《东京日报》上歌颂、赞美也就算了,居然还要为那些丘八们立祠堂? 唐恪说道:“您是官家的老师,官家现在行为僭越,贸然杀大臣,皇城司越来越为非作歹,还毫无节制提高武人地位,长此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不要着急。” “我能不着急吗?连冯澥都被免职了,金人的议和,官家也不管!” “我问你,官家现在得人心吗?” “这……我不知道。” 耿南仲放下茶杯,说道:“别忘了太上皇还在宫里,官家若是不得人心,太上皇不会坐视不管。” 唐恪微微一惊:“你这是何意?” “唐相公,现在局面已经到了不是你我能控制的地步了,官家的路越走越窄,等所有人都不满意的时候,人心自然会偏向太上皇。” 他说的太上皇,是宋徽宗赵佶。画凌烟的回到宋朝当暴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