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十章 借调演员 (3/4) (第1/2页)
《杰出公民》很学院派… 以前条件不好的时候大家着重演员和剧本的发挥,慢慢形成了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 什么观念? 电影最重要的是演员和导演… 只有演员和导演才是灵魂,是核心,一部电影的好,就是导演想法好,演员表演好,其他所有工作人员都是工具人,他们的存在只是为了实现导演的想法,给演员一个飙戏的场地。 镜头、音乐、道具、特效、剪辑,电影中所有其他的环节都完全无视… 这个标准来看,越文艺越好! 学院派推崇的就是这样的作品! 后来啊,他们的眼中的旁门左道慢慢甚至能够代替他们了… 他们开始害怕,影响了饭碗,但他们不愿意学习。 他们不愿意相信两者结合更能也更好地发展… 就依靠他们认为优秀的标准维持他们的体面。 发展?算了吧… 扯回来,这些话的意思是《杰出公民》很符合欧洲电影节的口味,无论是画面还是镜头非常电影感… 一般来讲,拍艺术家的电影,导演往往做了浪漫化处理。 比如《莫扎特传》,就刻意强调他的疯狂和天真; 比如《莎翁情史》,这位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剧作家,就像个二流男明星天天制造绯闻… 《杰出公民》的主角是个大作家。 这个其实很有戏剧感,因为作家和现实的关系,很荒诞。 一般人对文学根本不关心,关心的是文学带来的其他东西。 这就注定作家和现实是格格不入的。 《杰出公民》的主人公,是举世闻名的大作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官员和他吃饭,着名大学授予他荣誉学位,文化活动请他当评委。赶时髦的人把他的书当谈资,肤浅之辈想和他拍照合影。 他写不出书了。 故乡这时邀请了他。 但是他对故乡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或者说所有的作家和故乡之间存在一种什么关系? 作家是一些天然不满足的人,他们对故乡的粗鄙一定是深恶痛绝的。虚荣心是成为作家的首要条件,因此任何作家必然是要离家出走的。 所以,鲁迅说:伟人往往不容于故乡。 更何况,主人公的作品属于乡土派… 所以,拿了奖之后,很多人质疑:为什么在你的里,家乡人民的形象都那么丑陋? 给他扣上‘靠诋毁自己的同胞来发财‘的‘叛徒’的罪名。 描绘黑暗面=诋毁。 类似的逻辑,在世界各地屡试不爽。 回到故乡的他,遇到了一系列不可控的事情,而且乡民们对文学根本不感兴趣,只是理所当然的想从他身上谋取利益… 电影里特意安排了角三天里做了三次讲座; ….第一次,人满为患,大家抱着看熊猫一样的心情,要来听听这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会带来什么新世界的资讯; 到了第二次,人已经少了一半,艺术家协会的会长冲进来,手里拿着一堆散发印着角片段的传单:“大家看看,这个人就是通过诋毁自己的故乡,来讨好整个欧洲!” 第三次,则是准备离开,整个讲座现场只剩下了5个人… 其实,如果沉旭东够胆量的话,可以写一点上面定调子的剧情。 毕竟,在中国,舆论的力量通常是自上而下的! 除此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