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阅读648 (第2/2页)
/br>这些动作戏拍得很慢,几分钟的戏,细嚼慢咽地整整拍了五天才收尾。应付完一路跟踪的香港记者,王梓钧满身疲惫的回到别墅。刚洗完澡,李京浩便上楼来问:“老板,外面有两个男的要见你。有个说自己是的副刊编辑,要不要轰走?”“的副刊编辑?难道是来找我做专访的?”王梓钧想拒绝,又不好抹了金庸面子,便说道:“让他们进来。”很快李京浩把人领进来,走前面的是个中年人,王梓钧隐约记得叫蔡炎培,是亦舒的好友,以前见过两次面。后面那人斯斯文文的,年轻得很,却不知道是什么来路。“你好,王先生,冒昧打扰,请多多包涵。”蔡炎培不好意思地笑道。“蔡兄请坐这位先生也请”王梓钧道。蔡炎培介绍道:“这个叶辉,我们香港文坛的新秀才子。”“叶先生好。”王梓钧点头道,心里却想着这两人今晚到底来干嘛。王梓钧对香港文坛不怎么了解,却不知这二位以后的成就,蔡炎培做了三十年编辑,作品无数,后来还被提名了诺贝尔文学奖。而那个只比王梓钧大一岁的年轻人叶辉,也是日后香港文坛响当当的人物。特别是蔡炎培,性格跟古龙差不多,是个性情中人,只不过比古龙收敛一些,没那么癫狂,前两年还和亦舒玩三角恋爱。随便聊了几句,年轻的叶辉忍不住了,说到了来意:“王先生,实不相瞒,鄙人准备创办一份诗刊,想向你邀一篇诗稿。”“我?”王梓钧乐了,“我哪会写诗啊。”叶辉道:“王先生就不要妄自菲薄了。您的处女作中,那首可是流传甚广,还有的歌词也是诗意盎然。您写诗的功底,恐怕比不少所谓的诗人还要深厚。”“不行不行,我可不会写诗”王梓钧连连摆手。蔡炎培朝叶辉苦笑了一下,他是被叶辉强拉来做引荐人的,找王梓钧要诗,这本身就让他觉得有些搞笑。叶辉沉默了一阵,看着王梓钧诚恳地说:“王先生,实不相瞒,这次向您邀稿,主要就是想借你的名气,为这本新诗刊增加人气和关注度。我知道你不缺钱,我也给不起太高的稿酬。我办这个诗刊,不是为了赚钱,而是想要为如今凋敝的香港文坛做一点贡献。如果您实在不愿意地话,我也无法勉强。”日后谈起香港,都说这里是一片文化的沙漠。但事实上,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文坛,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涌现了不少高质量的文人。但从六十年代末期以后,内地“文革”时的极左文艺思潮对香港文坛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部分香港作家(主要是南迁作家,走现实主义道路的作家)的文学主体和审美意识淡化,作品出现主题先行、人物概念化和充满说教的流弊,令读者望而生厌。同时,因为一些东南亚国家相继关闭华校,禁止华文刊物入境,以东南亚为主要市场的香港纯文学刊物销量锐减,难以为继,纷纷停刊,如创刊于五六十年代的、、等刊物都宣告不支而倒闭。失去了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