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相公_第五百一十二章 噱头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百一十二章 噱头 (第3/4页)

,也更崇尚文治,汴京更是号称“人人尊孔孟,家家诵诗书”。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不少文人都表示支持女子接受教育,作为保守派领袖的司马光还提出无论男女都应该接受教育。他还列出《孝经》、《论语》、《诗》、《礼》作为女子教育必读书籍,让女孩们“略晓大义”。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app爱读小说阅读最新章节。

    话虽如此,宋朝的官方书院依旧禁止女子入学。理由也很简单,官学的目的是为朝廷培养进士,若女子能入学,那么女子也就能靠科举成为士大夫。宋朝文人虽赞同女子接受教育,却不想让女人进入政治集团,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员。好在宋朝大兴科举产生落第书生,他们除了读书什么也不会,又不想回到农村老家。那么在汴京或者附近城镇开设私塾,通过当教书匠来赚取生活物资以备再考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城市的经济发达,消费水平高得多,最重要的是更方便招生,稍微有点条件的书生都喜欢住在城市里。有充裕的师资力量为后盾,城市中产非常乐意给自己闺女找一个老师。在宋朝崇尚教育的大氛围下,一个接受过基础教育的女孩比一个目不识丁的村姑更容易找到体面的丈夫。

    反观乡村地区,女子接受教育的难度很高。宋朝的国策是中央集权,全力以赴削弱藩镇存在的基石。这套制度的创立意图即强化朝廷的控制能力。乡村地区的道路状况十分糟糕,远不如城市发达,汴京方面的控制能力要弱不少。所以,宋朝的国策十分强调重商主义,打击土地兼并的力度也是历代最低,同时鼓励农民进城打工。而城市辐射给农村的经济成果,又被当局用税收的方式夺走。这一系列政策导致宋朝农村普遍穷困,起义不断。贫穷意味着无法支付足够的优渥的薪资,不断起义的大环境也让读书人下乡教书的风险直线提升。而乡村人出于比城里人更严重的重男轻女传统,将仅有的师资力量也分配给儿子。长此以往,农村女子和城市女子的教育水平宛如云泥之别,时至今日“村姑”都是指乡村地区没有受过教育,也没有任何见识的文盲女子,其影响可见一斑。

    宋朝是个人口大爆发的时期,这得益与农业水平的进步。宋代耕作制度上的改进,主要表现在一年两熟制和两年三熟制面积的日趋扩大。如北宋初年,官府劝谕江南、两浙、荆湖、岭南、福建各州百姓“益种诸谷,民乏粟、麦、黍、豆种者,于淮北州郡给之”。江北诸州,也令“就水广种粳稻,并免其租”。可见,宋政府积极组织选种、配种,以免租提供南方北方交换种植,其结果是当时稻麦种植面积扩大,这也是宋政府试图改变“江北之民杂植诸谷,江南专种粳稻”的旧耕作制度的一个重要体现。宋政府在江淮流域、两浙一带还推广了占城旱稻,即早熟而高产的稻种。到了南宋,各地的占城稻种已经为数繁多,既有籼稻和糯稻,又有旱稻、中稻和晚稻。

    值得一提的是,历朝历代中,唯有宋朝的丫鬟不属于奴隶,和主家算是雇佣关系,类似西方的女仆。总体而言,宋朝城市妇女的生活状态十分类似中世纪晚期的欧洲城镇,虽然对妇女的就业依然有十分严格的限制,但部分开放的行业,让妇女的生活状态和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

    而在很多农村地区,朝廷的司法无法覆盖到乡村。女子虽然也可以从事纺织行业,但规模却小得多,无法像城市妇女那样形成某种共同体,地位也要低不少。而且不少地区依旧奉行习惯法,将丫鬟视为主家的私人财产可以“打死不算”。她们固然也吃到一些改革红利,却无法和城里的同行相提并论。

    而此时的韩韫玉,就是官家女子的典范,不说是通晓诗书,但是从小到大的成长环境,让韩韫玉成为了一个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当然了,几乎是同样的成长环境,但是曹菡最后成为的就是和韩韫玉截然不同的两种人,这是因为教育和曹菡本身性格的原因造成的。

    面对曹菡,虽说陆垚做不到夸夸其谈,但是最后还是成功劝服了她。到了韩韫玉这里,陆垚反倒是不知道该怎么样去劝说她,韩韫玉的担心,陆垚自然是知道的,她明白的比曹菡多,担心的也要比曹菡多。而且,韩韫玉不光是站在陆垚的角度思考问题,她也要为自己的韩家做出谋划,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